


广州数据中心:广州市天河区岑村商务综合楼322.323
深圳运营地址:深圳市福海街道彤鑫科技大厦B栋506
近日,全国多地税务部门联合残联、人社机构推出残疾人就业安置退税政策优化措施,旨在通过税收优惠进一步激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。此举不仅响应了国家关于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宏观政策导向,也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实质性支持,形成“政策扶持—企业参与—残疾人获益”的良性循环。
政策背景强化就业保障,释放税收红利 根据财政部、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《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》,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达到一定比例后,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、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等优惠。2025年以来,多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执行标准,例如将退税比例与企业实际安置人数挂钩,并简化申报流程。例如,某沿海省份规定,企业每安置一名残疾人就业且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,即可按每人每年不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4倍的金额抵扣增值税,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。
政策亮点精准分类施策,扩大覆盖范围 此次政策升级呈现两大特点一是覆盖行业更广,从传统制造业扩展至互联网、文创等新兴领域。例如,某中部城市对从事数据标注、在线客服等灵活就业岗位的残疾人,允许企业按实际工时折算为等效全职人数,纳入退税计算基数。二是强化动态管理,建立“残疾人就业信息共享平台”,企业通过系统提交劳动合同、社保缴纳证明等材料后,税务部门可实时核验数据,将退税审批周期从30个工作日压缩至15日内。
企业案例成本降低与ESG评级双赢 尽管政策要求隐去具体企业名称,但记者从多地调研发现,制造业、服务业企业受益显著。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负责人透露,公司因安置37名残疾人就业,2025年累计获得退税逾200万元,这部分资金被用于改造无障碍设施及员工技能培训。同时,部分上市公司表示,残疾人就业比例提升有助于其在ESG(环境、社会与治理)评级中获得加分,增强投资者信心。
社会效应就业率提升与技能培训并进 政策实施后,多地残疾人就业率呈现稳步增长。以某西部省份为例,2025年新增残疾人就业1.2万人,其中35%通过退税激励政策实现岗位匹配。此外,政策还带动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发展,部分地区推出“退税资金定向投入培训”机制,要求企业将不少于10%的退税金额用于残疾人岗前培训或技能升级,形成“就业—培训—职业发展”闭环。
争议与挑战执行标准待统一,监管需强化 尽管政策成效显著,但部分问题仍需关注。一是地区间执行尺度差异较大,例如残疾人岗位认定标准、退税计算方式等尚未完全统一,可能导致跨区域企业公平性争议。二是少数企业被曝出“挂靠残疾证”“虚假就业”等违规行为,多地税务部门已启动专项稽查,2025年共追回违规退税资金逾5000万元。专家建议,未来需通过全国联网的就业信息核查系统与信用惩戒机制,进一步堵塞漏洞。
未来展望政策或将纳入立法,探索长效激励 业内人士分析,当前残疾人就业退税政策多以部门规章形式存在,法律效力有限。据悉,正在修订的《残疾人保障法》拟增设“就业税收优惠”专章,将现有措施上升为法律条款。此外,部分地区试点“阶梯式退税”,即企业安置残疾人比例越高、退税力度越大,最高可退还企业年度增值税的50%。此类探索或为全国性政策调整提供参考。
结语 残疾人就业安置退税政策的持续优化,既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重要标志,也为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提供了可量化的路径。随着政策精准性与执行透明度的提升,残疾人就业有望从“政策驱动”逐步转向“市场内生驱动”,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深度融合。
广州数据中心:广州市天河区岑村商务综合楼322.323
深圳运营地址:深圳市福海街道彤鑫科技大厦B栋5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