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广州数据中心:广州市天河区岑村商务综合楼322.323
深圳运营地址:深圳市福海街道彤鑫科技大厦B栋506
一、政策背景释放税收红利,构建包容性就业环境 近日,财政部、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多部门印发《关于进一步落实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》,明确要求各地通过加大退税减税力度,鼓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。政策指出,对安置残疾人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,最高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、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,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。
据不完全统计,2025年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出台实施细则,将残疾人就业退税比例与企业实际安置人数挂钩,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还将政策覆盖范围扩大至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。专家分析,此举旨在通过税收杠杆撬动社会资源,为残疾人创造更公平的就业机会。
二、政策亮点精准施策,覆盖多行业多场景 此次政策调整聚焦三大核心领域一是提高退税额度,企业每安置一名残疾人就业,年均最高可获退税额提升至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倍;二是简化申报流程,企业可通过电子税务局“一键申报”系统提交材料,审核周期缩短至15个工作日;三是扩大行业适用范围,除传统制造业外,互联网、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企业同样被纳入扶持范围。
以某沿海省份为例,一家中型制造企业因安置30名残疾人就业,2025年累计获得增值税退税超80万元,并将其用于扩建无障碍设施及技能培训中心。该企业负责人表示“政策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,更增强了我们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心。”
三、实施成效就业率提升与企业发展双赢 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全国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同比增长17%,其中超六成岗位由享受退税政策的企业提供。在服务业领域,部分企业通过开发残疾人适配岗位,如数据标注、客服咨询等,实现用工效率与退税收益同步增长。
某科技公司通过定向招聘听障员工从事图像处理工作,团队效率较普通员工提升20%,同时享受年度退税优惠逾50万元。此类案例表明,残疾人就业与企业降本增效并非对立,而是可通过科学管理实现协同发展。
四、社会参与多方联动完善配套支持体系 政策落地过程中,各地残联、人社部门联合开展“税惠助残”专项行动,为企业提供岗位适配评估、无障碍环境改造补贴等配套服务。例如,某中部城市推出“退税+培训”组合政策,企业每培训一名残疾人掌握职业技能,即可额外获得5000元补助。
此外,第三方机构正探索搭建残疾人就业大数据平台,通过分析区域用工需求与残疾人技能匹配度,帮助企业精准招聘。专家指出,只有打通“政策激励—岗位开发—职业培训”全链条,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就业生态。
五、挑战与优化平衡政策红利与长效监管 尽管政策成效显著,但执行层面仍存挑战。部分企业反映,残疾人岗位管理成本较高,如特殊设备采购、灵活考勤制度设计等,可能抵消部分退税收益。对此,多地试点“共享用工”模式,由行业协会牵头整合中小企业需求,集中安置残疾人并分摊成本。
监管部门同时加强核查,通过跨部门数据比对,严查虚假申报、挂靠用工等行为。2025年,某省税务部门查处违规企业12家,追回退税款超300万元,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合规企业。
六、未来展望从税收优惠到系统性就业支持 业内专家建议,下一步需推动政策从“短期激励”转向“长效机制”。一方面,可探索将退税额度与企业残疾人职业晋升比例挂钩,鼓励高质量就业;另一方面,需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和技能认证体系建设,提升其岗位竞争力。
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2025年将研究延长税收优惠期限,并探索对远程就业、灵活就业等新形态的扶持政策,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场景。
结语 残疾人就业退税政策既是惠企纾困的实招,亦是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实践。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,未来有望激发更多市场主体主动消除就业壁垒,共同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劳动力市场。
广州数据中心:广州市天河区岑村商务综合楼322.323
深圳运营地址:深圳市福海街道彤鑫科技大厦B栋5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