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广州数据中心:广州市天河区岑村商务综合楼322.323
深圳运营地址:深圳市福海街道彤鑫科技大厦B栋506
为深入贯彻落实《残疾人保障法》和《残疾人就业条例》有关要求,近期全国多个省市持续优化残疾人就业安置退税政策,通过税收杠杆引导企业开发适残岗位。记者从税务部门获悉,2023年已有超过2.8万家企业享受该项政策优惠,带动新增残疾人就业岗位7.6万个,政策红利正逐步转化为促进社会公平的实效。
政策执行细则显示,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达职工总数1.5%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,每多安置1%比例可获额外退税奖励。针对生产型和服务型企业分别制定差异化退税标准,其中制造业企业最高可按实际安置人数每人每年减免6万元税费,现代服务业企业最高减免额度达8万元。政策还特别规定,对于提供技术培训、无障碍改造等深度帮扶的企业,可在基准额度上获得15%的叠加优惠。
从实施效果来看,政策有效激发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。在浙江某工业园区的抽样调查显示,84%受访企业表示退税政策是决定增设残疾人岗位的关键因素。某制造企业通过改造生产线设置特殊工位,累计安置42名残疾人就业,近三年累计获得退税优惠320万元,相关岗位人员平均工资达到行业标准的85%。
为提升政策执行精准度,各地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。人力资源部门联合残联组织定期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研,建立残疾人职业技能数据库;税务部门开发"助残退税计算器"线上工具,企业输入用工数据即可自动生成预估退税额;市场监管部门则将残疾人就业安置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。
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呈现出新的行业特征。数据显示,互联网经济催生出云客服、数据标注等新型适残岗位,这类岗位占比从2019年的12%上升至2023年的29%。某电商平台通过居家办公模式,已累计为600余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灵活就业机会,相关岗位人员培训合格率达92%。
在政策激励下,企业创新帮扶模式不断涌现。部分用人单位建立"师傅带徒"制度,由资深员工结对指导残疾人员工;有企业设立专项发展基金,支持残疾人员工参加继续教育;还有用人单位与特教学校合作,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。这些实践不仅提升残疾人职业能力,更增强了岗位稳定性,统计显示接受系统培训的残疾人员工年均离职率降低至11%。
值得注意的是,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存在需要完善的空间。业内人士指出,个别地区存在认定标准不统一、审批流程较复杂等问题。对此,相关部门已启动政策优化研究,拟建立全国统一的残疾人就业信息验证平台,探索"承诺制"替代部分证明材料,预计2024年将在15个试点城市先行推行。
专家分析认为,残疾人就业退税政策具有多重社会效益。从经济层面看,有效盘活特殊人力资源,缓解部分行业用工短缺;从社会效益看,促进残疾人群体的社会融入,降低社会保障支出压力;从企业角度看,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实质性政策支持,形成多方共赢格局。
展望未来,政策体系将向精准化、长效化方向深化。据悉,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建立分级累进退税机制,对超比例安置就业的企业给予更高优惠;同时拟将心理辅导、职业康复等配套服务纳入政策支持范围,构建从就业安置到职业发展的完整支持链条。随着政策持续完善,预计"十四五"期间可通过该机制新增残疾人就业岗位20万个以上。
这项政策的持续推进,不仅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温度,更展现出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治理智慧。在共同富裕目标指引下,如何进一步释放政策效能,构建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组织的协同机制,将成为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。
广州数据中心:广州市天河区岑村商务综合楼322.323
深圳运营地址:深圳市福海街道彤鑫科技大厦B栋506